close
標題
田地都是春耕秋收?還是四季應該做哪些事情?謝謝!
問題
田地都是春耕秋收?還是四季應該做哪些事情?哪時灌溉,施肥等等~謝謝!
最佳解答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以農立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 這句俗話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節氣是我國所獨? 創,用來指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周期規律。由於我國是農業發達的? 文明古國,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 大事,因此對氣候與季節變化,須有一套準則或方法來遵循,以指導農? 業生產,二十四節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制定出來。?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atom/taco/note41.htm二十四節氣分別為:從春季第一天的立春開始,依序為可分準備耕種的雨水、春雷起而震驚萬物的驚蟄、晝夜均分的春分、東南風吹起的清明、提醒農民時雨將降的榖雨。接下來的立夏為夏季的第一天、小滿為穀類即將盈滿之際、芒種時稻穀已成穗、夏至之白日最長,而夏天的熱氣要到小暑、大暑之時才會漸漸發散來。 夏天過後,就到了立秋,暑氣也在處暑這一天開始退去,而水氣會凝成露水的白露,及日夜等長的秋分,代表秋天真正開始,寒露、霜降之後,天氣便愈來愈冷了。立冬之後的小雪、大雪帶來了嚴冬,冬至是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台灣人們習慣 於這一天吃湯圓和補冬,小寒、大寒則進入冬季最嚴寒之際,過了大寒,又到新的一年了。 這些節氣的含意,是以中原地區的氣候為準,像我們在臺灣,秋、冬並沒有霜雪,夏、秋卻有颱風豪雨。一年有365.24天,每一節氣「大約」是(而非「恰好」是)十五天,方便農人耕作計時之用。請你翻開農民曆看看,在每一節氣的欄框中,列出許多農作物名稱。也有當令的漁獲名稱,因為漁民要按潮汐作業,農民曆對他們也很重要。人們為了便於記誦節氣名稱和大概日期,編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前四句裡,每句含有六個節氣,例如:「春雨」兩字代表立春和雨水;最後兩句說明節氣的大概日期,「六廿一」的六是「六日的前後」;「廿一」是指「二十一日前後」。(這裡日期都是陽曆,「廿」讀作「念」,是「二十」的意思)中國的農曆最大特色是:月是太陰月(朔望月),年是太陽年。所以每個月的朔(初一)見不到月亮,每個月的望(十五)看到的是滿月,初七、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三日是下弦月,也就是說日期和月相一致,不像陽曆那樣日期和月相無關;而年卻是以地球公轉太陽一週為一年。這種曆法兼顧了日、月的公轉,是古人高度智慧的發揮。只是每年各節氣不固定於某月某日,所以得買一本曆書來參考。立春國曆二月四或五日、太陽過黃經三一五度為『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立春又象徵春天的開始、春為歲首、古時在立春前夕、天子還要率領文武大臣出城迎接春神。農民常根據立春天氣、預期一年之收成、故有農諺『春濛晒死鬼、夏濛出大水』。『立春』此時大地回暖、春雨綿綿、正是春耕的最佳時刻,所以台語俗諺說:「立春趕春氣」,一年之計在於春,勸人好好努力作穡,為一年裡的豐收立下好彩頭。 當今社會為鼓勵農民努力生產、特定這天為【農民節】以表揚傑出農民。 雨水國曆二月十九或二十日、太陽過黃經三三0度為『雨水』。立春之後東風解凍、雪水溶化、此時農民開始耕種、最期盼有雨水之時。春回大地、春雨綿綿、春風好像是溫暖的手、拂去寒冬的蕭條也帶來了綿綿春雨、故有農諺【春寒雨愈泉、冬寒雨四散】、【雨打元宵燈、日晒清明前】。 驚蟄國曆三月五或六日、太陽過黃經三四五度為『驚蟄』。此時天空出現雷聲、萬物逐漸孳生茂盛。大約每年農曆十月以後即不再打雷、進入嚴冬酷寒、草木枯死、所有的昆蟲小動物、也都紛紛躲進土裏或藏在石縫中蟄伏。到了農曆二月初、天地陰陽氣接觸頻繁、大地激盪、產生閃電、雷聲隆隆、所有正在冬眠的昆蟲、被春雷震驚後、紛紛從土中石縫裏爬出來、因為春雷『驚』動了『蟄』伏的昆蟲類、所以這個節氣就定名為『驚蟄』。 春分國曆三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太陽過黃經0度畫夜平分是為『春分』。春季過了一半、陽光直射赤道上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因而畫夜平分。農諺【春分前好蒔田、春分後好種豆】、春分時節變化大、氣溫不穩定、在此時人容易生病、作物容易感染病蟲害、有諺云【春分有雨病人稀、五穀稻作處處宜】、如果下雨、人們才會注意到天氣的變化、增減衣物不至於生病。 立夏國曆五月六或七日、太陽過黃經四十五度夏季開始是為『立夏』。立夏是四月的節氣、立是建始、夏是假大、表示時序已換季、開始邁入夏季。早植稻已將進入抽穗期、病蟲害也開始活動侵染、農民開始有病害防治工作。農諺有【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初二落雨、有稻割無米】、謂初二下雨以後就會雨水多、水稻易倒伏、開花無法受粉、收成就會不好。小滿國曆五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太陽過黃經六十度、稻穀漸漸結實為『小滿』。我國黃河流域一帶種植『冬小麥』、讓麥苗在積雪淹蓋下過冬、積雪容化成為灌溉用水、四月下旬麥苗已結穗、農民眼見辛苦有了豐收希望、麥穗結實開始飽滿、因此把這個時節稱為『小滿』。台灣中南部水稻此時也進入乳熟期、因是梅雨季的開始、諺云【小滿雨水也相趕】因此農友最好能疏通排水溝渠、清理雜草垃圾、可減少梅雨季的損失。芒種國曆六月六或七日、太陽過黃經七十五度、稻穀成穗是為『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亦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適當時期。黃河流域的稻麥此時皆已吐穗結實、長出細芒、所以叫『芒種』。農曆四月底正當雨季入梅、雨水特別旺盛、五月又是梅雨季、沒有一處乾燥泥土、到六月天氣一放晴正值盛夏熱得不得了、所以有農諺【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沒吃五月粽、破裘不甘放】。夏至國曆六月二十一或二十二日、太陽過黃經九十度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受光最多、畫長夜短為『夏至』。此日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最短、陽氣最盛、過了此日又逐漸南移、陰氣開始產生。農作物到這個時候都成熟到極點、水稻完熟收割、第二期稻開始播種、此期水稻怕刮大風致使穀粒掉落、亦有農諺【夏至稻仔早晚鋸、夏至風颱就出世】謂之梅雨季結束、颱風季來臨了。小暑國曆七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經一0五度、氣候漸熱是為『小暑』。天氣開始逐漸炎熱、暑是炎熱之意、節氣中有大小暑之分、象徵氣候之炎熱應有程序之分。小暑若突然進入酷熱的氣候、作物則無法成長收穫、因為作物的成熟需要氣候因子相配合、供給必須之溫度雨水等、所以說小暑過後、稻子一日熟三分、青稻沒青米。農諺【六月鯊、狗不拖】、【六月芥菜假有心】、芥菜六月尚無心。但北部沿海六月盛產鯊魚。 大暑國曆七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太陽過黃經一二0度氣候極熱為『大暑』。氣候酷熱達到最高峰、夏天的氣溫到這時已熱到極點、如不過熱聽說也不好、農諺之【大暑熱不到、大水風颱到】、表示氣候不順、會有水災或風災而影響收成。立秋國曆八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經一三五度、秋季開始是為『立秋』。大暑過後夏去秋來、秋季開始涼爽舒適。二期水稻插秧盛期、早期稻也進入分孽期、農民們要趕在立秋前後完成插秧工作、再遲稻作就生育不良沒有收成了、因為二期稻作生育末期若遭低溫、將影響稻穀的充實度、而減低收穫量。因天氣與農作物的關係密切、所以農諺有【雷打秋、對半收】、【雷打秋、稻仔像嘴鬚、甘藷像泥鰍】、意在秋天打雷對農作物極為不利。處暑國曆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太陽過黃經一五0度、暑氣漸消為『處暑』。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打住、漸將消除、但有時晴天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日的回光返照。處暑時段正當颱風頻繁季節、颱風常帶來豪雨。二期稻作已分孽盛期或孕穗期、最怕雨水過多、若颱風來襲、災情更為慘重、農諺云【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意謂七月半附近豪雨極易成災。白露國曆九月八或九日、太陽過黃經一六五度、夜涼水氣凝結成露為『白露』。此時夜間下降的露水特別豐沛、一顆顆白晶晶的水珠、附在農作物上面、所以先人把這節氣稱作『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杜甫『月夜憶舍弟』詩即云【露從今日白、月是故鄉明】。農諺云【白露水、 巧冷鬼】、【白露南十日九日濕】、表示天氣漸涼了、若刮南風則降雨多。秋分國曆九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太陽過黃經一八十度、畫夜平分為『秋分』。秋季過了一半、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南北半球受光相等、從四季的算法、七、八、九月為秋、此月三秋恰半、故謂中秋。【秋分暝日對分】從此開始畫間漸短、夜間漸長、二期稻作已到抽穗末期、早植稻進入成熟期、農諺【八月半、田頭看】、表示此季節已可看出將來水稻的豐欠與否。寒露國曆十月八或九日、太陽黃經一九五度、已屆深秋、夜寒水氣漸凝結成露、天氣更涼、早晚接觸到的露水、感覺寒意沁心是為『寒露』。天氣冷了夜寒如水、露水將凝結成霜、此時二期水稻已抽穗末期進入黃熟期。農諺云【稻那出不齊、牽牛就加犁】、【九月起九降、臭頭仔無地藏】、九月九降風很強、痢痢頭所戴的帽子會被風吹落、其頭即無所遁形。霜降國曆十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太陽黃經二一0度、此時因太陽偏向南半球、天氣寒冷、開始露結為霜稱『霜降』。自入秋已來暑氣消退、夜晚地面水蒸氣遇冷則凝為露水、若遇到更冷的空氣、則結為細小白色顆粒的霜。事實上、在本節氣台灣地區之平地、發生結霜之紀錄並不多。農諺【霜降豆】則說霜降時節適合種豆。【霜降風颱跑去藏】表示颱風不會再發生、但實際上到十一月、台灣仍有颱風侵襲的紀錄。 立冬國曆十一月七或八日、太陽黃經二二五度、冬季開始是為『立冬』。冬是終了、秋去冬來、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民間習俗以此時進補、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篩衰弱、進補以恢復元氣。此節在古代很受重視、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小雪國曆十一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太陽過黃經二四0度、氣候寒冷、逐漸下雪為『小雪』。空氣中的水氣、部份開始結成晶狀固體、大陸的黃河流域、此時已開始下雪、因為初下雪量不大故名『小雪』。此時台灣因氣候暖和、一期稻作可進行播種育苗、冬季裡作雜糧作物此時也可栽培、台灣唯有高山地才有降雪可能、此月也不可能有下雨打雷、所以有農諺云【月內那陳雷、豬牛飼不肥】、意若打雷表示氣候不順、占豬牛六畜有災疫。 大雪國曆十二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二五五度,因雪到此時轉大故名『大雪』。小雪過後天氣變得更冷,大雪紛飛,此景象以大陸北方可見,在台灣平地是無法看到雪景的。然而台灣地區南部,仍可進行一期稻作育苗,北部地區因氣溫較低,二期稻作收割結束,大部份的田地均以休閒狀態。由於氣溫降得很低,魚群紛紛回游台灣海峽避寒,尤以烏魚成群結隊,樂得漁民大呼,農諺【大雪大到】。 冬至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太陽過黃經二七0度,太陽達赤道最南邊,晝短夜最長,是為『冬至』。 嚴冬到了,北半球受光最少,中午太陽位置最低,日影最長。古代農耕時期,一年辛苦期待秋收冬藏積滿倉庫,人們在此時節休養進補,恢復生息準備過年物品,又民間習俗在冬至日需吃湯圓,象徵圓滿、豐碩,並增添一年歲月。所以農諺【冬至圓吃落去就加一歲】,還有【冬至烏,過年酥】冬至若下雨,則占過年會放晴。 小寒國曆一月六或七日,太陽過黃經二八五度,冬至過後天氣更為寒冷,所以在冬至過後的半個月,所出現的節氣叫『小寒』。雖然天氣寒冷,但不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但還是冷風颯颯,尤台灣北部、西部濱海地區更是寒風砭骨,這是時序正常現象,此時農作物發生低溫寒害的機會很高。農諺云【十二月卯,不見草】十二月晝短夜長,既使到卯時天色仍暗,看不清野外草枝。 大寒國曆一月二十或二十一日,太陽過黃經三00度,天氣酷寒,一年中最冷的時日是為『大寒』。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要大掃除,依習俗這天也是送神的日子,歡送眾神明完畢,也大掃除了。就開始做糕粿,到農曆十二月最後一天晚上,不論大小月台灣習慣稱為【二九晚】。農諺有【新年頭,舊年尾】一個開始,一個是結束,在這兩個重點時間,人們必須特別謹言慎行。http://www.lantianes.mlc.edu.tw/~hai/hs7.htm
其他答案
其實現在的農業並沒有固定的春耕秋收以前說的春耕秋收,泛指的是稻米、小麥....等等稻穀類主食現在科技進步,農業技術發達,我們台灣的稻米一年就有二期了而四季該做的事情,則端看農民種植的是什麼作物,依據該種作物的習性、特性甚至於品種,來進行基肥、追肥的施用、供給植物需要的水分乃至於噴灑農藥(病蟲害防治或噴灑葉面肥)參考資料:我是菜鳥農夫^^"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0227000010KK0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