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日本建築
問題
看電視的時候,我看日本的建築3樓用木頭建材當樑柱~我想請問他們"颱風"或"地震"的時候不會倒嗎?還有"台灣"為什麼不適合像"日本"哪樣用木頭當樑柱?請教"土木建築"達人。
最佳解答
你的問題應該有相當多的人有共同疑問,我想這樣的問題最重要應該與大環境及民族性有著密切關係吧. 首先,木造房屋在日據時代台灣應該都是一般有錢人的代表吧,一般窮人可能住的都非常簡陋,(像我老家記憶印象為泥牆的茅草屋)當然,木造房屋因為採用自然材質,需要耗費比較大的心思去維護修繕,才能保持他的外觀與機能完整性. 台灣在日本戰敗後,當時政府因高壓管理需要,而政策使用排日手段,因此許多日本人遺留的文化或資產都日益損毀凋零,就建築工程而言,也逐漸大量採用西式建材,(例如鋼筋混凝土或鋼骨造)一方面固然與日本傳統建築技術逐漸脫軌,技術優良工匠技術不易傳承,另一方面台灣屬颱風地區,西式建築顯然比較能夠對抗自然天災,優勝劣敗的競爭之下,日式木造建築只能隨歲月逐漸殘破損毀... 日本的古老木造建築歷史動輒300年以上的仍然保持完整的很多,這當然是有許多主客觀因素造成的.首先,日本人比較重視傳統,因此他門的技術傳承完整,所以有技術維護傳統各式建築物,當然建築還是怕颱風之類天災的,但是他們會有事前防颱防災補強工作,不幸受損了,還是有專門技術工種可以修繕完成,在大環境建築材料及技術工取得不是困難情況下,傳統建物當然比較容易維持保存完整. 再者,日本政府對於具有一定以上歷史規模或具意義的建築物都不遺餘力的列管保存,某些建物或某些地區建物群是不准任意翻修拆除的,當然,日本人守法與配合也是種要原因之一. 台灣政府當然許多年前已經開始注重歷史文化保存重要,但是起步感覺是晚了些,許多古老建築已經不復存在,再者,台灣人無視政府保存文化古蹟苦心,任意修改事件時有所聞,這當然與國民個性也有關係,就跟西式建築與古式木造建築此消彼長有莫大關係,台灣人不願意風災過後經常修繕房子,所以堅固冷峻的鋼筋混凝土造房子就應運叢生,主客觀各方面的原因非常多,才會造就今日建物特色的市容景象. 還有,台灣國土面積小,可以建築高層的建築材料自然在優勢中順勢成長,另外,傳統木造建材不易取得,也是他式微的原因之一,其他原因當然還是有,不再逐一贅述. 時代變遷,使人感覺親切自然舒服的傳統正隨文明侵蝕逐漸消失當中,如何適度拿捏作出存廢判斷,正是我們這一代面臨的抉擇課題之一. 以上簡單說明希望對你疑惑有所助益! 2007-09-03 14:13:35 補充: 補充說明: 1.台灣天氣屬海島型氣候,空氣潮濕(空氣濕度高),所以不利於自然材料,容易受潮腐蝕. 2.木材容易有蟲害或蟻害等侵犯,所以自然材料壽命可能難以維持很久,除非防蝕及防腐都作的很好.
其他答案
1.兄臺確定該棟木造房子是從一樓到三樓是完全的木造房子,或是兩樓的木造建築加一閣樓(屋頂內空間).2.臺灣建築技術規則對木造建築有樓高的規定--簷高七米,兩層樓.臺灣的規定,也是沿習日治時期的經驗.3.為甚麼有這規定,這規定來自木造建築的慣例,該慣例是木造建築物質特性的自然反應--木頭成材的長度約7米,若要再大的木材,可能要上千年,樹量少,多用於宮殿.所以民居的木構材,長度7米為上限.4.以木材當結構,柱要通柱,樑要通樑抗彎矩力為最優.接續的柱與樑是無法抗彎曲應力的,即柱樑受彎即大變形.所以木構材當成建築物的主要構造受到6~7米的限制.木造建築為兩樓+閣樓,東方西方的民居皆然,就是這道理.宮庭或廟宇,非民居,不在討論之中.5.若是建築的空間超過6米寬,若何?如果這樣,就必需在空間中立柱,或跨在牆上,或以桁架來承接來自屋頂的力量.該桁架,日本木造房子的桁架會以金屬構件樓組合木桿件,來形成木桁架.而閩式的木桁架,則用抬樑式的作法(樑上立短柱,再架樑,再立短柱...),以磨擦筍接的方式,不用金屬構件.6.東洋木造和西洋木造建築,多用金屬構件,來增加節點和牆面,屋頂的抗變形能力.是為現代木造建築的作法(20世紀始稱現代,以現代工業肇始稱之).7.台灣建築發展系統,木作多用在屋頂桁架和椽及室內隔間而已.因為木材稀少,成材木頭多來自(唐山).不要忘記臺灣以前有土牛溝的番界.能上山砍木頭的,只有像脫亞入歐的強權日本帝國,才能利用它自戰爭攫取的資本,以槍桿鎮壓原住民,在高高的山上興起彎延的高山鐵路,只有日本政府才有能力.台灣純木造建築肇始日治時期.8.臺灣民居建築牆體多用磚,石為之.應為沒有工業文明的和資本支持,金屬構件用在建築是很貴的,自然沒法用在建築上.沒有金屬構件,建築物抗風剪力的能力薄弱,在多颱風的臺灣,幾乎不成立.所以牆體多用厚重的磚石造來抗風剪力.僅需抗彎的木桁才用木作,這是工業文明前發展出來的建築慣例,就是因為那小小的金屬構件,舊時臺灣不會有純木造建築.9.站在今天的建築環境,資本,社會條件,工業文明,幾乎任何建築形式都不成問題,以前的建築形式,卻反映著"順天應人"的最佳寫照.看起來是那麼普通和簡單,連學問都沒有.卻是它們當代建築的最佳解答!10.當然多濕的環境也加強了用土牆,磚造牆來做為建築的外牆.11.以前也有很多的農戶,買不起磚,直接用竹篾敷土當外牆,就是買不起昂貴的木頭當外牆.您好我個人從事室內裝潢工程關於木屋建築也有數年經驗在此給您一些參考台灣有一段時間很流行小木屋整個建築都是用原木完成現在很多度假村都可以看到如果您住在南部也可以看到許多庭園式的木屋KTV[北部比較少]在結構上只要是專業的工法施工堅固性是沒有問題的重點在於木屋首重木材的保養尤其以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因為潮濕所以保養較為不易每年幾萬的保養費用也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負擔的所以一般住家較少見到木屋建築您可以稍作注意就可以發現木屋普遍的國家天氣都較為乾燥台灣早期的房屋在清代跟日治時期其實屋梁普遍是以木頭為梁但都需為上等的木材也就是能耐潮防蟲佳的材質以台灣檜木最為普遍但因為台灣檜木現在已經限採數量不多價格昂貴所以現在木屋都以進口木材取代最為普遍為美松有任何裝潢相關問題歡迎到我部落格提問參考資料:自己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902000015KK02554
3BAA02283C142BB6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